歷史與技術的跨越,從榫卯結構到裝配式的蛻變
/ by 天賜灣 瀏覽次數:2045次
歷史與技術的跨越,從榫卯結構到裝配式的蛻變
榫卯結構歷經千載歲月的積淀,依舊煥發(fā)著傳統(tǒng)技藝的光彩,引領未來建筑的發(fā)展。從榫卯結構到裝配式,是中國建筑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如今,近代建筑裝配式結構中,榫卯技藝更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榫卯結構和裝配式建筑都是建筑領域中的重要技術和文化符 號,它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裝配式技術的近代起源
“裝配式技術”是指把傳統(tǒng)的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yè)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構件和配件(如樓板、墻板、臺柜板塊等),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建筑或物體。
17世紀向美洲移民時期所用的木構架拼裝房屋,就是一種裝配式建筑。1851年倫敦建成的用鐵骨架嵌玻璃的水晶宮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裝配式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由于歐洲國家房屋損壞嚴重,迫切要求解決住宅問題,促進了裝配式建筑的發(fā)展,后來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廣開來。
我國的“榫卯結構”與西方國家的“裝配式技術”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是通過把預制好的材料拼接的方式去實現組合完整的技術,榫卯結構聚合了力學、數學、美學和哲學的古人工匠智慧,與歐洲的“裝配式”技術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動力,并推動著建筑與各行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我國裝配式技術的近代發(fā)展
一、起步階段
早期,通過借鑒前蘇聯相關技術,我國初步建立了工廠化和機械化的物質基礎,最早的裝配式大型磚切塊實驗住宅建設于1957年的北京。
正在施工的北京天壇小區(qū) 煙灰渣混凝土壁板住宅
二、發(fā)展階段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南斯拉夫IMS體系(即整體預應力裝配式建造板柱體系)傳入我國,我國的整體預應力裝配式板柱建造的研究與開發(fā)開始啟動。
唐山大地震摧毀的預制房屋
三、低潮階段
進入90年代后,由于時代的發(fā)展受文革影響,且預制裝配式建筑自身在當時相對落后;另外,當時現澆混凝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預制裝配式建筑的應用逐漸被大眾舍棄,裝配式技術被落入低潮階段。
大板式住宅出現質量問題
現澆混凝土技術
四、恢復創(chuàng)新階段
近年來,在“環(huán)保趨嚴+勞動力緊缺”背景下和城鎮(zhèn)化以及地產業(yè)的高速發(fā)展推動下,國家及地方多次出臺指導性、惠普性及鼓勵性政策,裝配式技術進入高速發(fā)展及創(chuàng)新階段。
裝配式建筑技術
因此,中國的榫卯結構與西方的裝配式技術結合演變成了現代化的裝配式技術。這種演變是在對榫卯結構的傳統(tǒng)技藝進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實現的。通過吸收西方建筑技術的優(yōu)點,既保留了傳統(tǒng)的木工技藝,又吸收了西方先進的建筑技術,形成了一種新的建筑制造方式。中國的榫卯結構得以逐漸轉化為一種更為高效、精準的裝配式技術,充分展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同時也為現代建筑領域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榫卯結構演變成現代裝配式技術的過程。這不僅僅是結構形式的簡單變革,而是一種嶄新的理念和方法,這項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建筑、制造等領域,為我們帶來了諸多便利和優(yōu)勢。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深入探討裝配式技術的核心理念、實驗室應用以及其獨特優(yōu)勢,我們將著眼于這種技術如何徹底顛覆傳統(tǒng)的制造和實驗室建設方式,為未來的發(fā)展開辟新的道路。期待著下一篇文章為您帶來全新視角吧!